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译文】
颜回说道:“我已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提升自己了,冒昧地向老师请教可行的方法。”孔子回应:“先斋戒清心,我自会告知于你!若怀着功利之心去行事,又岂会容易呢?倘若觉得容易,那连上天都会觉得不妥。”颜回赶忙说:“我颜回家境贫寒,已经数月不曾饮酒、食用荤腥了。像这样,能算得上是斋戒了吗?”孔子摇摇头说:“这只是祭祀前所遵循的斋戒仪式,并非真正的‘心斋’。”颜回接着问:“那敢问老师,什么是‘心斋’呢?”孔子解释道:“你需摒弃杂念,让心思专一。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体悟;不要用心去体悟,而要用凝寂虚无的心境去感应!耳朵的功能,仅仅在于接收声音;心的功能,仅在于与外界事物相互契合。而所谓的气,是空虚柔顺且能容纳万物的。唯有大道,才会汇聚于这空虚之境。这种空虚纯净的心境,便是‘心斋’。”
【感悟】
1. 摒除杂念,专注内心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诱惑似繁花般纷呈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极易被外界的种种事物所分散。手机里社交软件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电视上娱乐节目那绚丽的画面不断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工作上的重重压力和生活里的琐碎繁杂之事,更是让我们心烦意乱、疲惫不堪。而“心斋”所强调的摒除杂念、专一心思,恰似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为我们寻得了一片宁静祥和的角落。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将外界的干扰统统抛诸脑后,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内心,深入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追求。
2. 超越感官,领悟本真
我们平日里往往过度依赖耳朵去聆听声音,依赖心去感受外界的事物,然而这种依赖却常常使我们受到感官的局限。“心斋”提出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这是一种超越感官层次的深刻体验。就如同我们在欣赏一幅绝美的画作时,倘若仅仅用眼睛去看,或许只能看到画面表面的色彩和构图;但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细细体会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我们就能获得一种更为深层次、更为丰富的体验。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则能让我们摆脱主观的偏见和欲望的束缚,更加直接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和本真。比如,当我们置身于壮丽的自然美景之中,放下对美景的评判和占有欲,以一种空灵、纯净的心态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我们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深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3. 虚怀若谷,容纳万物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如同气一般空虚柔顺,如此才能容纳世间万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和偏见,而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倘若我们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误解。同时,虚怀若谷的心态也能让我们保持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时,就能从他人身上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总结】
本则寓言通过颜回与孔子的精彩对话,深入阐述了“心斋”的概念和丰富内涵。“心斋”并非传统意义上祭祀前的斋戒仪式,而是一种对内心的深度修炼和境界的显著提升。它要求我们摒弃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让心思专注于内心;超越感官的局限,以更加深刻的方式领悟事物的本真;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容纳世间万物。只有达到“心斋”的境界,我们才能与大道相通,实现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升华。
“心斋”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却愈发空虚的今天,我们往往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和表面的功名利禄,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心斋”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心斋”也教导我们要保持一种谦逊、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人,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更加自在,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总之,“心斋”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修行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至道的清晰途径。让我们在忙碌而浮躁的生活中,时常停下匆忙的脚步,进行一场深刻的“心斋”修行,让心灵得到深度的净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