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陕西汉中蛋白桑推广应用研讨在“味见汉中”总部举行
陕西汉中蛋白桑推广应用研讨在“味见汉中”总部举行
华商论坛·汉中论坛
文章来源于作者:8443056

——荒山沟里种出了“黄金桑”,共绘汉中绿色农业新图景

(华商头条)10月31日,蛋白桑应用及前景研讨会在汉中召开,聚焦其在荒沟薄地的生态适应性与全产业链开发,政企研金及餐饮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发展路径。

蛋白桑是国家认定的药食同源植物,抗逆抗病、无需农药,被誉为“生态卫士”。陕西理工大学专家指出,其可食可饲可固土——替代豆粕玉米降本提鲜,嫩芽可炒、叶片制茶磨粉,根系防流失,堪称荒沟“绿化先锋”。

据了解:汉中多地试点成效显著,南郑龙沟村昔日“石头比土多”的撂荒地,如今桑林连片;黎坪镇2022年引种航天诱变品种,鲜叶粗蛋白达23.7%,既作饲料又端上农家乐餐桌;勉县同沟寺镇基地年产饲料百吨,“种养结合”循环顺畅。

陕西味见汉中董事长史瑞华在会上通报:“蛋白桑是近年迅速崛起的高蛋白植物,叶片粗蛋白普遍18%以上,部分优良品种高达36%,含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远超传统饲料;其耐旱耐寒耐盐碱,亩产青贮3—5吨,可有效替代豆粕,助力‘无抗养殖’。汉中虽起步较晚,但南郑、西乡、勉县试点扎实;友临安康市已发展至2万亩,覆盖8县(区),形成‘桑—饲—食—饮’全产业链。当前我市仍存在信息不对称、产业链断裂、企业市场化意识不足等短板,亟需以‘味见汉中’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南郑龙沟村为样板,加快品种筛选与标准制定,推动蛋白桑从‘试验田’迈向规模化大产业。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蚕桑站副站长黄重(高级农艺师)表示,陕南作为国家“丝茶源地”,已纳入“十五”规划,将聚焦蛋白桑生态修复、畜牧、食品加工潜力,强科研、丰产品,并争取省园艺站支持建设示范田。

陕西陌上田园农业科技负责人王文华介绍,全程无农药,亩年产鲜叶近10吨,富含天然氨基酸,实现“无抗养殖”;依托陕南气候,已开发桑蛋白粉的面皮、糕点,面条等健康食品。

本次会议阵容齐全:陕西明冠食品、留坝山城农特产品、汉榆康鑫农畜科技、百瑞牧业、汉鲜味人知餐饮、天天好日子品牌管理、植圆食品等12家农企现场对接;陕西理工大学及餐饮协会国厨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建行、汉中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解读信贷政策,助力项目落地。汉中市融媒体中心、陕西都市头条和本地网络平台及赤土岭文协、自媒采风团队受邀参会。

  蚕桑专家李游山博士(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导师,秦巴昆虫多样性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指出关键:“我国大豆等蛋白饲料进口依赖度高、耕地紧张。蛋白桑每亩蛋白产量抵3亩大豆,陕北陕南都可种植。传统蚕桑只取‘一根丝’,如今向‘全株利用、畜牧化、食品化’转型,蛋白桑可破局。陕西桑蚕科研有积累,省内多所高校设桑蚕研究室,陕理工团队正破解桑树关键因子。2023年3月我作为首届委员参加省桑蚕品种认定会;目前用其喂鸡,鸡脂肪肝明显改善。

在汉中,早餐离不开面皮(本地称陕西凉皮)。周家大辣椒、张明富、蒋家槟豆三家明星面皮店负责人发言,看好桑蛋白粉,欲丰富面皮品种。

76岁中国烹饪大师、汉上餐厨泰斗曹永胜动情道:“桑树果叶根皮自古益健康,《本草纲目》有载:桑叶清肝明目,桑椹滋阴补血。传统桑叶制茶叫长寿茶,桑芽入菜可称长寿菜。二十年前我在蒙冀尝过,清香难忘。汉中发展蛋白桑虽晚,但方向正确——能丰农产品、改膳食、推药食同源。汉家文化发祥地的饮食文化深厚,定能用好这一佳品。

万头规模畜牧大户也积极参与:汉中军鑫农业负责人但启军表示:“我们是汉中早批规模化养殖企业,自建饲料厂、产有机肥,拥有2300多亩蔬果基地。蛋白桑吸引力大,嫩芽可制高端茶,残叶枝条可作饲料,正核算性价比,探寻降本之路。”天生农业科技“珍猪辣妈”杨阳表示:“主打秦岭土猪‘汉江黑’,坚持生态喂养,常年用构树叶、野草,冬季加萝卜,桑叶来源广、成本低、提肉鲜,若蛋白桑能稳定供应,我们愿长期合作。

研讨由史瑞华主持,明确:围绕“味见汉中”赋能,以南郑龙沟村为样板,加快品种筛选、制定标准。南郑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琦说:“我多次实地调研南郑蛋白桑,桑树长势旺盛,叶片肥厚,无病虫害,适应性强,适合荒坡荒沟栽种,能固土保水、护生态、助增收,靠谱!

据悉:会后,代表们体验了桑叶茶、桑蛋白糕点、桑饲鸡肉等,体验蛋白桑独特风味。席间感言动人:赤土岭文协代表、陕西省散文学会及汉中作协会员孙芬玲尝蛋白桑糕说:“清甜微香,天然本味,一口吃出汉中山水的诗意。”“味见汉中”办公室主任王清月品“绿味桑汁”后感慨:“甘润清和,蛋白天成,一杯饮尽秦巴汉水的灵秀。

   荒沟变桑园,桑叶成“黄金”。此次会议摸清现状、凝聚共识,以生态为基、科技为驱,助力蛋白桑从“试验田”长成惠及民生的“大产业”。审核:史瑞华 (图片:马建青 通讯员:洪战   记者:刘波)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