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是黄河跳动的心脏,它“玉关九转一壶收”的独特壮景,吸引着中外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夏日,我来到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走近壶口瀑布,一睹它的风采,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领悟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真正内涵。
从资料中得知,黄河水流到晋陕峡谷前,河面有400多米宽,当河道突然收窄至不到50米时,河水就被束缚在狭窄的河道中,冲进落差30米左右深的河槽,形成状如茶壶口的巨大瀑布,故名曰“壶口瀑布”。
过去,我曾游览过多个地方的瀑布,水体皆是白色的,但壶口瀑布的颜色却与众不同,它的水体呈黄色。究其原因,黄河素有“斗水七泥”之称,它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高达35公斤,河水进入壶口瀑布,急流便将大量裹挟着的泥沙带走,形成浑浊的黄色水体。
踩着河漫滩上的粉砂岩,走近壶口瀑布,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壶口瀑布的水声,不像钱塘江大潮的咆哮,也不像黄果树瀑布的轰鸣,而是像千万面牛皮大鼓,被巨人抡起重槌,擂出沉闷的隆隆响声,催人奋进。
站在观瀑台上,向着远方眺望,一阵阵浓重的水雾迎面扑来,我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又细又密的水珠,像织成了纱帐,把游客都罩住了,顷刻间打湿了人们的衣衫。两位穿漂亮裙子的姑娘,侧身靠在护栏边,任凉风轻拂、水花飘洒,仍然正对着镜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们身后的瀑布如珠链坠入河槽,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精彩画面。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缥缈的水汽,我们周围仿佛浮动着金屑。有个穿着短衣短裤的小男孩,拉着他妈妈的手,指着对岸方向惊呼:“妈妈,快看那边。”原来,在河面上方的空间,突然出现一道弯弯的彩虹。当地民间传说,这是“龙吐霓”现象,只有福气甚好的人才能与之相遇。那小男孩天真地比划着彩虹的远近,却不知道自己的睫毛,早已被弥漫的水雾染湿了。
这次观赏壶口瀑布,适逢黄河的枯水季,在一名素不相识的游客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旱地行船”的景观。裸露的河床上,出现古人拉纤留下清晰的凹痕,有一尺来深。可以想象,当年艄公们弓着脊背,用纤绳将整条黄河的重量勒在肩头,号子声与浪涛声在峡谷间碰撞,发出击鼓般的回音,那是多么震人心魄的情景啊。如今,纤绳已经不在,赤足踏浪的纤夫也不见了,唯有雄浑的黄河水,还在岁月中奔流。
走着走着,朋友说,前方有个名为“龙洞”的观瀑洞,买门票进去,可近距离观赏壶口瀑布。
这个天然形成的岩洞,位于瀑布正下方,当浑浊的激流从头顶倾泻而下时,好像整个世界都在颤抖。飞溅的水滴不停地拍击着岩壁,无数游离的气泡瞬间消失后又重现,模糊着视线,竟让人分不清是瀑布在坠落还是河床在上升。据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也进过该岩洞,留下“盖天下瀑布之胜,无逾此者”的感慨。身临其境,方知徐公所言非虚。
《水经注》也描述过壶口瀑布,盛赞它“悬流千丈,浑洪赑怒”的磅礴气势。走近它,我想起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离开它,我带回了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壶口瀑布那股奔腾的力量鼓舞了我,使我深深认识到,它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闪耀着五千年文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