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历不高, 却具有学识、见识、胆识的民间文学评论家唐小林,近日因为对贾平凹文学创作乃至浮在秦地文坛几位鲜亮的人物发表了自己阅读他们作品的一些看法 竟受到了激烈的责问和批评。其实,翻看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创作与批评相交的历史。没有文学的责问和批评,文学创作的品质就很难走出一条不断向前的路。刘勰为什么要写《文心雕龙》?就是总结自己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建议和提醒。说到底,文学批评就是一种善意的建议和提醒!有时,批评的言语有点过火,只要尊重事实又没有人身攻击和诽谤,作者本人完全可以本着“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的平常心而对待!
平心而论,当年秦地作家,例如柳青、杜鹏程、魏刚焰等,都心怀若谷,坦荡对人,没有什么文学创作的山头和袍哥群。如今秦地的文坛,褒奖者人稀,针砭者众多。这种现象的背后,高质量反映当代重大现实的文学作品太少太少。春花秋月,锦上添花,不痛不痒,隔靴挠痒的作品太多太多。这种现实不改观,创作的作品自然就会被大众抛弃,掏了几万元印刷,包装精美的作品最后都回归到造纸厂成为制造卫生纸的原料。一次我到一家古玩城,就见到很多秦地作家的书籍整捆堆积在古旧书店,一问才知是按八角一公斤回收的。这种现象不能用出版容易了,年轻人都在看电子书了来搪塞!前不久,我八十年代购买的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被好几位小区好友借阅!
唐小林关于穆涛获奖书籍的批评,我认为是有理有据的,那些常识性的差错和谬误,都是唐小林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认真查阅文献资料而发现的。按理说,穆涛应该感谢唐小林,一个人只有在这样精益求精,不容草率的引导中才成长壮大!如果一意偏执的去拿唐小林的学历和经历开涮,让人蔓生一种滑稽感,知识和学历,才能和经历,金钱和勇气在有些人那里成为一种标签式的图腾,让人感觉到一种可笑的语境和思维的贫乏!
近日一位每天早晚一起散步的老相识,竟给我的微信转发了一篇唐小林有关评论贾平凹的文章。这位步友从来不看诗歌散文小说,为什么给我转发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国庆节后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走到了一起,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转发唐小林的文章,他笑了笑,告说我:“文章写的很实在,现在山头太多了,连昔日被称为淳朴的陕西文人也拉起来山头,让人可悲又可笑!”我没有接着这位老相识的话,近处,只见一道阳光穿过茂密的漆树枝叶;远处,几只灰鸽向蓝天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