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灯光亮起,老艺人面涂重彩,一声高亢的吼唱划破夜空,这声音穿越了数百年时光,却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渐渐微弱。
秦腔作为陕西最具特色的文化标志之一,早在明末就有明确文字记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秦人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西北大地上的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秦腔与许多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传承困难等严峻挑战。
01 艺术特色与生存困境
秦腔表演形式上突出体现为“吼”,山崩地裂、翻江倒海般的气势足以征服人心。基调上突出体现为“悲”,撕心裂肺、扣人心弦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
在过去的岁月里,秦腔不仅是娱乐,更是生活的寄托。每逢佳节或集会,乡间戏台搭起,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台下观众席地而坐,喝彩声此起彼伏。
如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发展挤占了乡土戏曲的生存土壤。老戏台大都年久失修,或被遗忘,或在城区改建时被拆除。文化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秦腔在传统优势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从必不可少的主菜转为调味品的倾向。
秦腔观众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一是观看演出的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二是到农村演出包场的多、卖票的少;三是在城市演出送票的多、售票的少。
02 传承挑战与人才困境
培养一名优秀的秦腔演员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指出:“4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学生,4年却不一定能培养一个好演员”。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介绍,2020年,秦腔院团减少到25个,从业人员减少到2797人,其中在档秦腔艺术人才仅426人。优秀演员和创作人员缺少足够的生活保障,从业积极性降低,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在秦腔艺术节高峰论坛上,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罗新昌强调:“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秦腔在呈现上绝不能失去纯正秦风秦韵,不能失去本身的韵律和特性,要确保发展之路不会走偏”。
03 创新探索与市场突围
面对挑战,秦腔界正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近年来,传统秦腔与新兴表现形式融合成为亮点。
微短剧创新:国内首部秦腔竖屏微短剧《火焰驹》将百年经典剧目改编成36集、每集3分钟的竖屏剧集,引发广泛关注。
动画片破圈:《漫赏秦腔》《三滴血》等以秦腔为主题的动画片相继问世,这些动画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可爱的角色形象和富有特色的秦腔音乐,深受孩子们喜爱。
虚拟技术应用:秦腔领域虚拟人“秦筱雅”的出现,以及无穿戴AI视频动捕技术的应用,为秦腔传承注入科技力量。
在文旅融合方面,西安首个以秦腔为主题的非遗旅游演艺《大秦腔》,通过“非遗+演艺”“非遗+餐饮”“非遗+研学”等模式创新,赋予秦腔全新的生命力。
04 改革方向与未来展望
守正创新是秦腔发展的必由之路。秦腔作曲家郭全民表示:“守正不能陈旧,创新不能离谱”。这一观点道出了秦腔发展的核心原则。
在传播方式上,秦腔需要打破单一化局面。除传统的舞台表演外,可与公益广告、短视频、线上直播等形式相结合,并与其他艺术类型相互交融。
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构建全链条的培养体系。西安演艺集团通过“立体化布局、精准化供给、数字化传播”三大策略,推动秦腔传承。一些院团还尝试“一团一戏一梯队”的培养办法,让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在互相学习中传承技艺。
立法保障也为秦腔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施行,为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首个秦腔虚拟人“秦筱雅”的出现,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与现代科技融合。3D电影《三滴血》、竖屏微短剧《火焰驹》等创新形式,让年轻观众通过新的媒介接触秦腔。
未来秦腔的发展路径已经清晰:在坚守秦风秦韵本体的同时,拥抱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与审美需求。正如一位秦腔艺术家所言:“秦腔的根在黄土地,魂在百姓心。只有让古老的声腔与当代生活产生真实连接,才能真正实现破圈重生”。(文/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