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蹭饭书记” 走红:真为民者得民心
“蹭饭书记” 走红:真为民者得民心
华商论坛·汉中论坛
文章来源于作者:!!

近期,河南省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凭借一系列 “蹭饭” 视频火爆网络,被网民亲切称为 “蹭饭书记”。这位年轻的 27 岁干部,手持白瓷碗,带着标配的 “饭票”—— 面粉、鸡蛋、牛奶等慰问品,穿梭于村民家中,与乡亲们同吃一锅饭,记录下温馨质朴的乡村日常,收获了百万关注与无数点赞。他的走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与启示。​

董桂林的 “蹭饭” 行为,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是一种创新且有效的工作方式。初到范庄村,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尚不熟悉的村民,如何快速融入、了解真实村情,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他选择以 “蹭饭” 作为突破口,专挑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户家上门。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没有了会议室的拘谨与隔阂,大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聊,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董桂林借此机会,将村民的真实想法与生活状况一一摸清。一碗面条、一次家常唠嗑,就像一座桥梁,拉近了他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让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也让他迅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认可。​

除了深入了解民情,董桂林的 “蹭饭” 视频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 “带货” 效果。在他的镜头中,村民家中餐桌上的馒头、烧饼、挂面、芝麻盐等当地特产频繁出镜,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勾起了网友们的食欲,也让当地的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农副产品订单激增。他巧妙地将乡村产业推广融入日常 “蹭饭” 记录,既没有刻意推销的生硬感,又成功吸引了外界对范庄村特色产品的关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将网络 “流量” 转化为乡村发展的 “留量”。​

在这个信息时代,短视频平台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与宣传渠道。但如何正确利用这一平台,将其作为服务群众、推动乡村发展的工具,而非博眼球、追流量的手段,是每一位基层干部需要思考的问题。“蹭饭书记” 董桂林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民、脚踏实地,即使是看似平凡的 “蹭饭” 之举,也能成为连接干群关系的纽带,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助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董桂林这样的基层干部涌现,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在乡村广阔天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