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高龄百岁老人与88岁老太太之间情缘往事…
《呼子仙正传》全文万於字,此为简述
第①节
汉中郡南山深处,红庙藏于灵秀风物间:浅山如黛,松巅鹮鹭齐飞;溪泉潺潺,滋养千亩稻浪。春来芸苔覆田,泥土混着稻香漫溢,风里皆带温润气息。红庙以谷壳黄泥为墙,朱砂绘云纹符象,是山民朔望祈福的精神寄托。每逢赶集日,庙周摊点林立,吆喝声裹着香火气,热闹成流动的市井画。
庙旁住着呼子仙,年逾百岁仍仙风道骨,是乡邻公认的“活寿星”。他通修仙之术,却低调卜居于此。多年前丧妻后,常驾旧木车,赶六十里路去南郑城(今汉中)北关集市售山珍杂物。北关集市是通京城长安要道,繁华非凡,呼子仙于茅舍旁摆摊,虽懂卜筮却从不设卦摊。熟客赞他精神胜少年,若雨雪或农忙不见身影,乡邻便牵挂:“呼老汉今日怎没来?”
第②节 北关集西隅“王氏食肆”,是呼子仙收摊后归宿。酒娘王梅素雅坚韧,食肆陈设如西汉旧貌,蒸饼、米酒引食客满座。这蒸饼本是汉中山民美食,昔年刘邦据汉中称王时,稻粮丰稔,农人们新米磨粉,竹笼蒸薄切条凉拌,薄韧爽口。刘邦微服尝后赐名“蒸饼”,后汉军入长安,改称瓤皮凉皮,实为秦汉凉皮始祖。
王梅做蒸饼极讲究,切饼声如雨打芭蕉,一百五十刀一刀不少,以蒜泥、米醋调味,清香扑鼻。蔡伦改良造纸术后,世人见其米薄皮似纸,又因“蒸制摊晾”与造纸略似,戏称“面皮纸”。王梅还善酿米酒,甘冽可口,常接济贫者,却藏半生苦楚——早年丧夫,遭乡邻流言,携子辗转至此开店,守寡四十余载。
呼子仙与王梅相识三十载,情意藏于岁岁馈赠:红庙山药、腊月腊猪腿、春日樱桃,连食肆藤椅亦是他所赠。日常收摊后,他必来讨米酒茗汤,二人隔灶闲谈,从集市热闹聊到星象流转。相处光明磊落,只在公共场所相伴,曾遭食客污蔑“有私情”,邻摊老者当即怒斥:“这般纯粹情谊,休得玷污!”
第③节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世道,二老温情竟招非议,“老不正经”的闲言传至孙辈耳中。呼子仙孙辈已年过花甲,怒劝祖父“顾全家族体面”;王梅之子也劝母亲“守晚节”,怕家族抬不起头。
呼子仙忍无可忍,备礼上门提亲,却被王梅子媳拒之门外:“成婚绝无可能!”老人痛心疾首:“姜太公八十娶妻成佳话,我与王梅三十年清白相守,只求名正言顺,何错之有?”十余老翁老妪闻讯赶来,围着晚辈怒斥凉薄,细数二老善举,骂得儿孙面红耳赤,悻悻退去。
第④节 僵局未破。一日清晨,北关集呼子仙摊位空荡,旧木车无踪;“王氏食肆”也闭门谢客,灶台冷透无烟火。乡邻方知,呼子仙已一百一十八,王梅八十八。唯有那辆旧木车,被悄然移至食肆门前,像沉默的守护者,守着无人知晓的深情。
二老失踪成南郑城大事,乡邻四处搜寻无果,怒火全撒向儿孙。呼子仙孙辈本陇西人,恰逢当地募流民,举家迁回避是非;王家也关食肆,取下布帛,北关集再无米酒与面皮香。儿孙想挪车变卖食肆物件,被感念二老善举的乡邻阻拦。此后多年,旧木车与食肆静静立着,直至腐朽坍塌。
三年后,呼子仙徒弟称曾见师父携王梅仙去,却无人信;官府将此事作异闻存档,幸得《神仙列传》编者寻访,这段传奇才录入典籍。
第⑤节 茅狗真相,藏于月色温柔夜——呼子仙邀约王梅:“去个无阻碍的地方,好好相守。”话音落,两道白光坠,化作两口衔金鳞的雪白茅狗。“仙人相召,该脱凡胎了。”
王梅望着眼前人,三十年温情涌上心头,伸手接过茅狗。刹那间,茅狗化银白龙鳞,龙吟震夜。呼子仙携起她的手,一同登龙背,双龙腾空向华山飞去。脚下南郑城渐小,世间流言烦恼,皆被抛在身后。
华山之巅,星垂云海。呼子仙轻声道:“从此世间再无呼老汉与王老婆婆,只有相守永恒的仙侣。”
后来,人们淡忘二老模样,却记那个月夜:白龙腾空,风带米酒与面皮香。这段爱情仙缘奇藏于陕南山水烟火间,穿越两千年,成人间最浪漫注脚——原来最动人仙缘,从来在平凡深情里。
作者图片↓
作者-洪战先生,昵名茶盅盅,陕南茶文化与汉文化深度爱好挖掘者,这是其第三部据史创编的爱情风物小说。 其编创自叙记:“即居汉中,潜心发掘这“汉家文化发祥地”当地风物,原创能传承后辈的文字。”
其前二部《白玉娘全传》①据成语“鞋履相合”将元朝时,中华奇女子白玉娘在汉中城及汉山守待夫君二十年故事,古琴文化及陕南诸多餐食、茶文化等穿插(2021年底)。《虎仙》研掘唐代秦岭老虎下凡人间报恩嫁夫,人兽情未了…(2024年底)。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