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在秦岭山脉的褶皱里,陕西正以"两山"理念为笔,在三秦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从"红色延安"到"绿色秦岭",从"苹果之乡"到"生态小镇",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土地,正用实践诠释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一、生态修复:黄土高原的绿色蜕变
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堪称生态修复的典范。20年间,这座"红色圣地"累计退耕还林107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3.5%提升至48.7%,年入黄河泥沙量减少2.5亿吨。在吴起县,曾经"种一坡、收一箩"的陡坡地,如今已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农民通过生态补偿和林下经济实现稳定增收。更令人瞩目的是,陕西在秦岭保护中构建"数字秦岭"监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让"中华龙脉"成为看得见、管得住的生态屏障。这些实践证明,当生态保护成为发展前提,绿水青山自会回馈以金山银山。
二、产业融合:特色经济催生共富动能
在洛川苹果产业园,50万亩标准化果园通过智能灌溉、气象监测系统,实现年产量200万吨、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奇迹。周至县将猕猴桃种植与电商直播结合,打造"中国猕猴桃之都",果农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陕西推动"文旅+生态"深度融合:袁家村通过关中民俗体验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带动周边3000人就业;汉中朱鹮生态保护区开发观鸟经济,让"东方宝石"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这些案例表明,当特色产业与生态资源深度耦合,乡村振兴就能迸发出强劲的内生动力。
三、城乡共生:关中平原的现代化探索
西安"都市圈"建设打破城乡壁垒,通过"西咸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半小时通勤圈覆盖周边县区。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农业技术通过"农科城"平台向全省辐射,培育出20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令人瞩目的是,陕西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制度,盘活农村沉睡资产,2024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从渭南的"乡村振兴学院"到安康的"新社区工厂",从铜川的"照金红色小镇"到商洛的"秦岭山水乡村",三秦大地正构建起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格局。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陕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乡村振兴不是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在守护生态本底中寻找发展机遇,在传承农耕文明中注入现代基因。当黄土高原披上绿装,当关中平原涌动创新,当秦巴山区绽放新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蜕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领域的生动注脚。这或许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动人的地方——它让乡村振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让三秦大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文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