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摄影群体中有以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将镜头对准被忽视的“下苦人”——麦客。麦客就像候鸟,大多来自关中西北部、甘肃陇东、宁夏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及同心县以远,每年麦收时节,在固定的时间沿着固定的线路迁徙,为的是自己的一口饱饭,亲人的一件花布衫,家人有一点零花钱,他们成群结队,在以关中为中心的城乡揽活割麦。
麦客是地处黄土高原的陕、甘、宁三省区手工农业文明时期特有的“生态现象”。陕西摄影群体的这些艺术家,以一种同情之关怀的镜头视点,捕捉麦客的生活,记录麦客的苦辛。现在看来,这些作品及其形象,是一个个被大写的人、具体的人的写照,更是农业手工时代的珍贵遗响。
今天,乡村的现场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化的收割方式,使得麦客群体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几代人的记忆,他们的形象,还存留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和我们的成长岁月相伴,埋藏在心灵的底层。
最近,陕西摄影群体“麦客”主题展---重回现场,值此关中忙罢艺术节,把胡武功、白涛、侯登科、李胜利、石宝琇、潘科等几位陕西摄影群体成员的麦客主题系列作品,重新“带回”到农业文明发生现场的秦岭山脚下关中乡村——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美术馆及乡村麦田和街巷中,消逝的“麦客”又出现在麦田中……
策划者以重建现场的方式,将这些麦客的影像,在麦收时节,在乡村麦田上,在乡村的美术馆空间中,在乡村的公共区域里,被放大,被汇集,使之重新回到发生事件的现场,重新回到艺术表达的现场,重新回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现场,充分发挥现场特性,突出“二度创作”的艺术内涵。
面对“麦客”,面对这些质朴的作品,我心里欠欠,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涌在喉下,吐不出,咽不下,麦客的形象如麦芒,刺着我的心,更像是沉甸甸麦粒,实实在在,同时,似乎有一股浓烈的汗腥味儿从画面上扑面而来。
[ 此帖被大秦黄土地在2022-05-27 18: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