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李家:陕西家庭兴学第一家播报文章
九派新闻旗下官方区域资讯账号
权斌
蒲城县洛滨镇富塬村的李家,近代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以李仲特、李桐轩、李约祉、李仪祉、李赋京、李赋都等为代表,在数学、戏剧、教育、水利、医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才。李家注重家庭教育,几代人德育传承,门风鼎盛,上下四代近50人中,12名留学生,6人是水利专家,25人从事教育、医疗等工作,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样一个家庭,在上世纪初的蒲城乃至全省的教育领域都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王氏破藩篱供子读书
王氏,即李仲特、李桐轩兄弟的母亲。这位生于道光十七年(1937)的不识字的农村家庭妇女,嫁给了李氏家族五世排行二者李智盛(号蔚然)。当时李家是个大家庭,兄弟三人生活在一个大院子。
主持家政的长兄李智成(号巍然)思想极其保守。李家在当时,用李约祉回忆其祖母王氏的话说,是世代耕田“九世不知书”的农户家庭。而王氏却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李仲特、李桐轩兄弟两人能够入学读书,她的这种想法与李巍然“狃于积习,不欲令子孙读书”的管理大家庭的思想不甚投合。李巍然断然拒绝弟媳王氏的请求。王氏曾找族长李文徵“代为说项”而“卒不获允”。万般无奈的王氏毅然作出分家徙居的决定,与其丈夫李蔚然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了南园两孔窑洞中居住。家庭日常开支主要是靠李蔚然贩卖当地生产的一种瓮,王氏做一点针线活的微薄收入。私塾老师是王氏娘家窑堡村的王吉人先生。王先生了解李家的实际情况,不收分文为李仲特、李桐轩兄弟两人传业授道。这种求学在光绪三年陕西大荒中时作时辍。大荒过后,全村其他家庭农业有了收成,而李家因为一起官司耽误了耕种,生活仍然极端困窘。李蔚然白天忙完地里的农活,晚间推上独轮车到距富塬9公里路的窑堡给两个孩子送饭及柴炭。
渭北夜寒,西风凛冽。仅有的一条被子供李蔚然往返时披在身上御寒,家徒四壁的王氏常常一个人坐在炕头等丈夫到天明。一家人吃的是黑豆加秕谷蒸的馍,苦涩难咽。李仲特、李桐轩兄弟脚生冻疮,整个冬天睡觉时连袜子也脱不下来,只能等到来年春天天暖冻疮痊愈后才脱下袜子。穷苦人家的孩子早成才,光绪五年,弟兄两人在郡试中同时被录取。
多年后,李仲特、李桐轩兄弟对这段家庭历史记忆犹新,并口传子侄以铭记先祖养育之恩。
李约祉回忆称,追溯李家兴学,“王氏实为第一人”。王氏不顾众人斥责而使大家庭分居、弟兄另爨(cuàn)的举动,在当时的富塬村人看来,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而王氏却立志坚决,在备受指责与非议的环境中供子就读,这才成就了日后李家的人才辈出,学风日盛。
李仲特传实学读书达变
王氏之后,推动李家兴学的第二个关键人物便是有“数学天才”之称的李仲特。李仲特以数学见长,无师自通。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在八股取士的科举中,数学人才极为罕见。李仲特依靠自学,对于数学试题无公式而“苦思冥索”推出答案,被当时的考官目为可造之才,脱颖而出。
李仲特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微积分研究成果丰硕。李约祉、李仪祉兄弟的启蒙老师便是伯父李仲特。小时候,弟兄两人性格两异。李约祉文静喜读,李仪祉贪玩好动。其家人说“王锁(李约祉的乳名)将来读书成名,王臣(李仪祉的乳名)预备赶牛”。然而在李仲特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下,李仪祉对数理、几何的兴趣却日渐浓厚,最终走上实学兴国之路,成为一代水利大师。
李仲特深感清王朝腐败误国,无心仕途,一心经世济国,他读书达变、崇尚实学、科技兴国的思想,对李仪祉、李约祉此后的求学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李桐轩耿介刚烈,创办易俗社,带领长子李约祉致力于高台教化,醒悟民众。李仲特、李桐轩昆仲及李约祉、李仪祉兄弟,皆先后加入同盟会,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着实学救国的实际工作。
李仲特虽常年在外,然而时常给家中寄书籍资料,供李约祉、李仪祉学习。并在家书中有所“寄语”,以读书、做人方面的规诫、勉励为多。他还注重体质教育,甚至给两兄弟提供了锻炼体质的方法。在李仪祉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李仲特力荐其作为西潼铁路选派出国留学生人选,使李仪祉得以赴德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1913年,李仪祉又一次赴德学习水利工程。4年后毕业回国。可以说,李仲特的言传身教,为李家人才兴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李仪祉重实践薪火相传
李仪祉作为李氏家族的骄子,是我国近代的水利泰斗,他筹划兴建关中“八惠”,江河治理,主张科技强国。参与创办“河海大学”前身——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办“陕西水利道路工程学校”(后合并“西北大学”)、“水利专科学校”(后合并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三秦公学”任教务长等,致力兴教育才,培育出如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杨钟健、汪胡桢、须恺、孙绍宗等一大批革命家和科学家,与于右任、张季鸾并称“陕西三杰”。
在继承家庭教育方面,李仪祉既是实践者,也是探索者。为能够接受近代西方科技知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李仪祉精通德文、英文,自学法文等,熟练掌握西方发达的水利、建筑等科学技术。其自身勤于学习、不懈努力的精神,给子侄辈树立了榜样与范本。李家鼎盛的学风,与李仪祉自身的立身立教密不可分。
在对子侄的教育上,李仪祉始终把薪火相传作为一种责任,把育人的理念融会在自身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即使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孩子学习依然未曾受丝毫影响。
第一次德国留学回国后,正值军阀割据,李仪祉才无所用,住在南京以教学为生,虽然收入不丰,却节衣缩食,一心教育子侄成为有用之才。先后资助李赋京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医学科研,成为著名的解剖学、组织胚胎、钉螺专家。资助李赋都、李赋丰攻读水利,成为家庭中第二位、第三位水利专家。这种资助,除经济供给外,更重要的是以立志科技救国的远大目标为信念,并坚定地付诸实施。
1935年10月,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来到武功农林专科学校,他向该校师生的演讲中,提出“求学要切实、思想要高超、胸襟要宽大、须有坚卓不拔的精神”要求,其实也是对自身多年来经历的一种总结,这种融做人于求学的大格局,亦是其家庭教育一脉相承的渊源性写照。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李约祉。李约祉自幼聪颖,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子承父业,投入戏曲与教育,其在李家育才兴教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李家兴学之成效,李约祉曾语重心长地对子侄们说:“统观三代,则汝等为人之道可以知所师矣。即于汝曾祖母也,是其立志坚决,吃苦耐劳;于二祖父(即李仲特)也,师其通达时变,不随流俗;于季父(即李仪祉)也,师其豁达大度,任事负责。三者兼全,可以为完人矣。”而对于自己,他则说:“行年六十,学无所成,功无所就,悠悠忽忽,虚度此生,一无可师,引以为戒可也。”即使对于子侄辈,李约祉也是相当自谦。
1937年,李约祉有感于李氏大家庭30余口散之四方,各司其事,团而聚之,每苦不易,组织家中子侄辈编辑并印行了一份李氏家庭丛刊。在序言中,李约祉强调丛刊所收家庭成员中“成人之文,无所修饰;儿童之文,不加润色,存其真也。俾阅者于聆其闲谈之中得以考察各人事业成绩之何如,学业进步之奚若。交相观感,互为蹉磨,斯文善矣!”
这种教育方式,在全陕西当时来说,除蒲城李家外,并没有第二家。这就难怪李约祉在与友人等论及家庭时,以为家庭之完满者,均认同李家为全省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