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如果我们跟孩子一起下棋的话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我家的小女儿也会有这样的时候,一起比赛谁穿衣服,她会说:“妈妈你不能比我穿的快,不然我会不高兴的。”她有时候还会和我说:“我最讨厌老师夸奖别的小朋友了!”所以我会告诉她:“不是每个人都要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也都是优秀,你不可能总是最好的哪一个。老师会夸奖很多小朋友,是因为每个小朋友都有值得夸奖的地方。”孩子听后有时候会不明白,也许会因此大哭,可这会怎么样呢?我必须让她明白,人一定要输得起。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男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然后自己帮孩子带孩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
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所以现在大都市的孩子,他都有一个特征:“眼高手低”。既然要考名校就得去努力,去用功,但是他不用功,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