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声名齐天地,香火五千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尊崇和景仰的民族圣地。尽管黄陵之行绝非首次,但置身于黄帝陵那熠熠生辉的历史遗迹之中,穿行在“活文物”——郁郁葱葱的古柏林中,脑海中回味着有关黄帝、黄帝陵的浩瀚史话,我还是难以掩饰内心的景仰之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帝陵经历过两次整修。195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中央建议整修黄帝陵庙,毛泽东亲自批示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199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视察和指导整修保护工作,此次为期12年的整修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帝陵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保护工作。2002年黄帝陵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一句话,言简意赅,准确概括出了黄陵祭祀的意义和实质。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茂密,沮水三面环流,山前沮水如带,印台山如屏。桥山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柏树81600多株,其中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有3000多株,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 2014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黄帝陵碑刻》一书,向海内外发行。辑录黄帝陵、轩辕庙及景区所存碑刻,内容包括历代致祭碑、纪事碑、题词、题字、题咏碑,上限自北宋嘉祐六年(1061),下限至2013年12月,集合了历时千年的124通石刻作品,其意义非凡。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既有历史记载又有千古遗迹存世,有着两千多年来公认的祭祀历史,所以“天下第一陵”的地位不容置疑,更不容亵渎!有的地方可以为黄帝建寺庙、建雕像、修广场,但这些都是现代建筑、人造景区,最缺少的是历史底蕴。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三秦儿女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可将其混为一谈。
[ 此帖被春风细雨在2022-01-22 11: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