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叫贺家沟。但我更喜欢叫它葫芦河。搭上姓氏的地名,除了能说明村子由来,或是那一姓的老先人开辟了此地,筑就了村子外,再也不能说明什么。而且,这样的村名,俗不可耐。我叫它葫芦河,也是出于偶然。我在村中的王家峁粱端详村子时,发现沟底不见的村型,在山上可一眼就看得出来。 村子太像一只装酒的葫芦了。却是倒置的,葫芦底在庙坝那地,葫芦口竟在向后的沟里。源自后山的河流,阳光下流出来。远远望去,细如银丝,恰似葫芦藤了。我把这种称谓写进文章。网友就问了,葫芦河在什么地方。我回答,在下故园小村是也。
故园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就我记事时,也还保持了原样。小溪自后沟缓缓流出后,流经庙坝那地方,因受了一道高高的土粱阻滞,不得已,像舞蹈自己似的,打一个折扣,款款的流向芋子坪湾里,再似画弧一样,转个圈,流向了大河里。我依稀记得,和大我四岁的老皮子,走芋子泊里玩,当是春季。其时,干芋叶一地,残枝断节的芋茬纷纷立在地里。我们就顺着溪水走去,看到过悬空的石岸,石岸下还有薄薄的煤层。至于从马王庙延伸过来的土粱,逞缓坡状。直插进芋子泊里。
我只记得有这么回事,只是不晓得,土粱是毁于那年那月的。
有那时健在的老人说,贺家沟凭借了那土粱,富足过一个时代。村子因那溪水的九曲环绕,加上土粱的遮掩,实在是块风水宝地呢。只是有一年,半夜一场雷雨,引来洪水漫流,集中到小河沟槽里,水急浪高,直达对面打谷场里。也就是那场洪水,冲绝了村前土粱,打开了新的缺口,溪水改了道,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破了风水的村落。像富户大家,从此家道败落,一镢不振。
这种推断,似有道理。因为我的童年里,满满的都是吞糠咽菜的苦难记忆。
我因为很在意,人们口中,关于小村富足的记忆,以至于,幻想着洪水夺走的东西,洪水再能还回来。比如,有一场大水,带了泥沙,携裹了众多的潦礁石块,就在村口堆积起来。第二次形成村子的好风水,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盼了好几年。土粱没形成,道是河漕被越拉越深。水,越发毫无阻滞的,一泻而去。
再后来,修铁路。半川里筑起了横贯东西的土粱。将对面公路上,可一览无余的村貌,完全遮蔽了。看着隐于铁路后面的小村,我心里说,这下好了,我的故园小村,又得了些好的风水了。
[ 此帖被茅庐雅座在2018-01-15 13: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