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众多红色景点中最为广泛的是红色文化、窑洞文化,虽然毛泽东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在窑洞中长期居住过,但目前仅以展示(文物)为主,讲解形式太过于单调,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电子技术),分段、分场景等进行讲解,也可利用网络技术在线还原历史场景。此外,陕北的窑洞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故事,但关于窑洞的起源、窑洞的打造却没有展示,这一点是缺憾。建议榆林能够打造一批集村民居住、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窑洞博物馆示范区,既可由村民居住,以节约耕地,保护环境,也可发展为窑洞宾馆、农家乐,或者窑洞文化展示区,开发当地的旅游业。
陕北盛产大枣、小米、土豆,还有信天游和民歌,“小米饭南瓜粥”能否结合红色故事大放光彩?大枣的养生功效能否讲好?陕北的土豆很好吃,能否倾力打造一桌“土豆宴”?

陕北民歌的展示较为原始,一般为被动地唱,黄土高原民众的羞涩让原生态显得呆滞,能否借鉴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形式,在不同场合融入互动式演唱、对唱,亦或斗秧歌等形式?互动可以让游客和歌者、舞者融为一体,不知不觉间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当中,提高旅游的品质指数。
在特色方面不得不说“沿黄线”,这条贯穿榆林东西全长400余公里的路线,是榆林旅游的一条“金腰带”,它途径多个区县,不仅能带动沿线市县旅游,更能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这条路见证了黄河、高原、峡谷、山脉、九十九道湾、红色景点等,内涵相当丰富。由此联想到美国50号公路被誉为“全美最美公路”让世界各国游客充满畅想。我们如果把该路线质量全面提升,合理进行园林规划,沿黄河岸边植树种草,种植当地特色的景观花木,同时平整路面,修筑河堤,集防洪防汛和景观旅游于一体,打造出“中国最美最壮观公路”不是没有可能。
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吸引游客,抓住游客,留下游客。
借助外力,广开思路。榆林旅游的整体思路应该是借策略、借钱、借脑子。一般乡镇在产业推动上都是只有政策没有钱,吸引民间资本介入是两全其美的事,但新常态下民间资本对慢钱和长线项目不屑一顾,这让县镇旅游项目发展缓慢。
借助外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整合,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相近、相关联的景点可以打包整合,如黄河东渡旧址、黄河二碛、沁园春.雪、袁家沟进行整合,这样也能让游客将毛泽东该时间段的路程全部重温一遍;再如郭家沟与路遥纪念馆整合,让人们重温《平凡的世界》,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转变观念,用足政策。我们在陕南许多乡镇采风时发现,许多人文景点通过多项政策整合后事半功倍,不仅为移民搬迁群众改善了环境,还为旅游者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可谓一举多得。将政策吃准、拿稳、用到极致,才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做好工作。
对于乡镇而言可用的政策很多,如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开拓性的运用政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政策也是为人民服务的,用足、用好政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神木县天台山的自然风光旖旎,尤其是自然风化的巨石形成的造型非常壮观自古闻名。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而省内知之者甚少,这里集历史人文、宗教、自然、红色等多种特色于一山,因宣传匮乏而鲜为人知。像这样先天条件成熟的景区,稍加点缀(梳理景点、配置宾馆)并借助外力(如新媒体)就可在短期内起到宣传效果。
还有许多细节,都需要重新梳理。我们在百度佳县白云观时,搜索出来的一部分图片竟然是香炉寺的,从而给游客造成误导,这些都需要一步步纠正。互联网+也好,新媒体也罢,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步步的行动和落实。